KeyFansClub

首页 » - 特色讨论区 - » 键社茶餐厅 » 电影看得我都有阴影了…
hao呆 - 2010/3/17 21:17:00
晚上社会心理学放了个电影《死亡试验》 全班看时一点声音都没有 我现在心理还静不下来… 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实验 一群志愿者参加一个测试 一部分人做狱警 另一部分做犯人 后来实验失控…暴力 压迫 侮辱 甚至产生了人命 一句话说很黄很暴力 …很难受 很讨厌 很恐惧 让我对监狱都产生了点阴影 而且…我将来工作的地方大概就是那里 这让我很不安…
kouga001 - 2010/3/17 21:48:00
嗯……确实有时候人类这种东西表面上看起来都很温顺,但一到危急关头就全暴露出来了

想起了深作欣二的大逃杀,和LZ描述的差不多,它也是人为设置了背景的场景……国家面临崩溃、社会动荡,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政府索性和这些问题学生玩一个野外战争的游戏,来一个互相残杀,画面嘛,番茄酱横飞是少不了的,不过血腥只是手段,反血腥则是目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估计资源不大多了,毕竟在11区也是被国会要求禁映的……)
暗与影的境界 - 2010/3/17 22:23:00
“我将来工作的地方大概就是那里”注目
是狱警么....
那是电影,不太容易在现实中发生的

特地去看了一点
确实很暴力

人性就是这样
总是不能完全理性的对待任何事
始终还是为自己着想的
出了事
类似 以暴制暴之类的想法都压制不住了
没人的时候人总喜欢放纵一下
这样的时候就显露出了压抑已久的另一个性格
bulickil - 2010/3/17 22:27:00
影视作品对人的心理是会产生很大影响的虽然说不能硬判断说你们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害身心健康
不过对于这种教育方式敝人实在不敢认同 给楼主一些建议 既然是在KFC论坛发的贴那么推荐你
看一些比较阳光的动漫作品 改善一下身心 不过也可能是让你中毒也说不定的哦 不过总比老是
沉寂在人性的阴暗面的好
傻俊〞 - 2010/3/17 22:27:00
【法國電視節目實驗 參賽者成殘暴虐待者】
(法新社)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01:35 引至yahoo.hk
法國電視節目進行一項新的心理學實驗,遊戲節目參賽者在節目中變成殘暴虐待者,電擊一個人到高喊救命,然後一直電擊他,直到他好像死了為止。
「死亡遊戲」(The Game of Death)跟傳統益智節目一樣,有該有的攝影棚環境,叫囂的觀眾,還有美麗知名的女主持人。
但參賽者不知道他們正在參與一項實驗,探究電視是否能讓他們達到殘暴極限,而這項實驗也促使人們把它與納粹德國的暴行相比擬。
國營電視頻道France 2的節目製作人尼克(Christophe Nick)說:「我們很驚訝的發現,有81%的參賽者會服從『電視主持人的殘暴命令』。」
他又說:「他們沒能力反抗。他們不想做,然後試圖說服擁有權威的主持人,他們該住手,但卻辦不到。」
尼克與心理學家團隊召募80名自願者,並告訴他們正參與一個新電視節目的試播。
遊戲內容是:參賽者向另一名「玩家」提出問題,如果答錯了,就使用高達460伏特的電流懲罰他,直到「放過我!」的尖叫沈寂下來且似乎已死了。
參賽者不知道尖叫的受害人其實是演員,顯然不情願的參賽者,仍屈服於主持人的命令以及攝影棚內觀眾高喊「處罰!」,棚內觀眾也以為這項遊戲是真的。
尼克說,80%的參賽者完全依照指示進行處罰,使用最高的460伏特電擊受害人,直到他似乎死了為止。80名參賽者中,只有16人中途退出。
一名參賽者事後受訪時說,即使她知道爺爺是猶太人,曾經受到納粹迫害,她還是聽從虐待命令。(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以上純引..
也許跟lz的經歷沒什麼直接關係...
但其所反映出的人類的心態其實是差不多的...
水羊 - 2010/3/17 22:53:00
對於黑暗電影本人很排斥......我相信大家都有光明又善良的一面
Koori - 2010/3/17 23:19:00
你只要知道那是电影就可以了,不管它有多“真实”,它都是电影,仅此而已~=_,=|||
nemoma - 2010/3/18 1:30:00
【法國電視節目實驗 參賽者成殘暴虐待者】
(法新社)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01:35 引至yahoo.hk
法國電視節目進行一項新的心理學實驗,遊戲節目參賽者在節目中變成殘暴虐待者,電擊一個人到高喊救命,然後一直電擊他,直到他好像死了為止。
「死亡遊戲」(The Game of Death)跟傳統益智節目一樣,有該有的攝影棚環境,叫囂的觀眾,
傻俊〞 发表于 2010/3/17 22:27:00

这个是密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楼主讲的那个叫堕天使实验/效应 ,来自于菲利普·津巴多所执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Lucifer Effect)

两者都是心理学上验证人类的劣根性的实验,并且在当时 - 甚至在现在都有很大的争议性。

顺便说一下密尔格拉姆和津巴多在中学时是同学……

所以,抱歉,克里,但是那个电影是部分真实的。(实际的监狱试验中没有死人,但是有不止一人神经失常)
ddokgame - 2010/3/18 1:31:00
看黑暗系电影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Tuzki13:
看电影什么的要有选择有主见的看,治愈系的最好了:miffy8:
Koori - 2010/3/18 8:07:00
所以,抱歉,克里,但是那个电影是部分真实的。(实际的监狱试验中没有死人,但是有不止一人神经失常)


拜托……咱就没说这电影到底是不是真事,我只是要楼主时刻明白电影永远是电影,仅此而已,再说了,你说的这个“真事”如果给楼主带来更大阴影那就真是造孽了=_,=|||

电影永远是电影,就是拿出来给人看的。就算整部电影都是真实的那也只是部电影而已,随时可以选择走人或者把它看完。毕竟你本人又不在其中,你能因为电影担心到死去活来的么?又或者能因为电影的一点片段就搞到大惊失色么(当然,成心吓唬人的什么的除外)?如果因为电影搞到自己受不了那还不如中途离场,举个手跟老师说我受不了就是了,当然,真带着恐惧死翘翘也是个办法(喂)=_,=|||。

不光这个电影,还有诸如电锯惊魂、2012一样,看了之后就能好好做人或者觉得两年以后一定完蛋的观众充其量只能说是对剧本认同了吧?退一万步讲,就算真有2012反正也是死,着急也没用那还着什么急?又或者你看完了猛鬼街就不敢想弗莱迪了么?我看也不是吧=_,=|||?

电影拍出来多数都只是为了娱乐,剩下的少数里为了能阐明观点又有多少被夸大其词的地方呢?这些东西其实跟你未来的生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积极效果的让你更积极,消沉的让你更消沉——都是你自己决定用什么态度去对待未来的。有的狱警干一辈子都是个看铁门的,有的就不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没遇到事情先怕三分可以,但怕七分绝对就是过分了。

未来是你自己的,如果只是因为看了个电影就影响那么大的话,恐怕你学这科就算白学了。

以上
hao呆 - 2010/3/18 8:57:00
再说了,你说的这个“真事”如果给楼主带来更大阴影那就真是造孽了=_,=||| Koori 发表于 2010/3/18 8:07:00[url=#545506][/url]
额 那个我说了是在上社会心理学这门课 我们正在学的就是那个“真实” 不然我也不会受到那么大的触动 …另外 克里君 请不要把我说得那么脆弱 我只是抒发下看完电影后的情感罢了…
这部影片影响我的并非是暴力人性之类这么简单 让我恐惧的是那种群体的病态 我以为只要保持冷静 恪守职责就好 哪怕有偶尔的暴力之类也只是个别 毕竟一个群体中有激进情绪的总是少数 不可能一个正常人没有 然而这部片却把这个我一直以来的认知打破  影片中那个军人飞行员心理素质很好 一直很冷静 然而他的行为却也是病态囚犯中的一员 …我知道电影为了表现的震撼一点夸张了许多 然而这种群体的病态却真的吓到了我。
不过有着二次元的治愈 我 大丈夫~谢谢关心  昨晚我抱着小渚(的抱枕)睡得很香 现在我能够客观的分析它给大家分享并且重塑了世界观 只不过这东西不像鬼片吓完就完 以后提起监狱总会有一点厌恶情绪的~呵呵
Star_Evil - 2010/3/18 9:25:00
突然发现自己近两年没有在电脑上看过任何电影…
偶尔看电影还是去的电影院…
楼主随遇而安吧,那种片子就算是真实也是少数极端例子,乃如果真能遇到那是乃的运气。
本人的专业是民航相关,打个比方,空难平时经常从新闻中见到吧?但是近些年来国内没有任何严重的空难事件,相反,飞机倒是要比火车、汽车安全得多…

另外楼主乃称呼身为大叔的克里“君”不觉得有些违和么?
还有,克里乃又认真了,淡定
li5jun1 - 2010/3/18 10:05:00
虽然说电影只是为了娱乐而存在的,不过也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监狱这样的地方本身就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出各种问题都是可能的,因为大部分人的心理是很脆弱。
Koori - 2010/3/18 10:27:00
好吧……我又输了………………OTL……

啊……我就是人参的输家啊……OTL

其实lz你们学的也不是真的,等你们真去做这个工作了才知道。

虚妹的空难多但是飞机最安全+1=_,=|||

PS:而且飞机就那么一下就过去了,幸存的肯定完好无损,不幸的就那么一下=_,=|||火车还有被碾过去活着的呢……汽车还有一撞残废100年的……果然还是飞机好啊(喂)=_,=|||
laputachen - 2010/3/18 11:35:00
楼主看的电影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基于1973年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真实记录。楼主如果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有兴趣,可以参看本帖附件的文章《Beyond the Banality of Evil: Three Dynamics of an Interactionist Social Psychology of Tyranny》,也可以google关键词“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Banality of Evil”,“Questioning the Banality of Evil"。

附件: beyond the banality of evil.rar
laputachen - 2010/3/18 12:30:00
在侦探美剧《Life 重获新生》的一集《Not for nothing》中,也描述了一个类似的在心理实验监狱中发生的谋杀案:

http://www.nbc.com/Life/recaps/#cat=2&mea=2004&ima=52307

楼主对此电影产生阴影的主要原因是,难以接受为何普通的人在一个仅仅是实验性质的监狱就能做出如此残忍的行为。但残忍的行为是不是真的如心理实验般来的那么容易,是不是只要有了一定社会机制如监狱就会发生呢?《Beyond the Banality of Evil》一文提出了更深远的看法。

社会心理学中,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最早被归结为“Banality of Evil”,即“平凡的邪恶”,大概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平凡的、普通的人会失去自我道德判断能力,而顺应社会权威的命令做出极端行为,诸如屠杀、虐待等。

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最早在《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一书中提出,该书主要讲述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的审讯过程。艾希曼是犹太人集中营制度和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精神病学家曾经一度认为他的人格是危险而扭曲的,并拥有“难以满足的杀戮欲望”。而该书作者Arendt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艾希曼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执行命令的军官,在纳粹之前他其实是默默无闻的。他对犹太人的屠杀是机械的,他并不会去质疑道德问题,而只是完全沉迷于集中营机制设计的技术细节,比如毒气室的设计、火车运输的安排等。他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杀戮欲望”而去杀人,而仅仅是履行他的职责。

接受艾希曼仅仅是个傀儡并不是难么容易,普通的人真的能因为“履行社会职责”而毫无顾虑和自责的杀人吗?

然而,随后的两个著名心理学实验结果明显支持了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一个就是楼主看到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另一个是Milgram在1974年的学生-教师场景实验。实验参与者被随机赋予学生或教师的职责,教师给学生一些记忆测试的问题,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则需要用电击棒电学生,心理学教授会在现场督促规则的执行。结果显示65%的“教师”遵循了规则,敢于使用超过450伏的电压惩罚“学生”。

另外,一个对纳粹的警察预备队“Reserve Police Battalion (RPB) 101”的历史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在1942-1943年间,这个部队在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屠杀了至少38000名犹太人。然而,这个部队的成员并不全是纳粹的信徒,有些甚至并不支持纳粹,他们的屠杀也并非来自纳粹的直接强迫,而仅仅是一群丧失了道德判断只知道“履行职责”的普通人。

Banality of Evil因此盛行于7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界,但仅仅把邪恶的行为解释为平凡的人受到社会机制的影响,并不是一个让人内心安宁的解释。正如楼主也会担心,如果监狱中极端的行为来得那么容易,甚至在明知是虚拟的监狱中都能发生,社会良知和道德究竟何在?

(余下是坑……没空翻译总结了,楼主还是去看附件那文吧……)
Prz - 2010/3/18 13:32:00
呵呵,生物本来就是屈从于环境的。
越是能灵活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生物,在巨大的环境变化下,生存的机会也就越大。
人也是生物,当然能不例外——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也。

当然,人作为所谓的“智慧”生物,总觉得自己和其他生物有区别。
其实站在整个生物进化谱表上,人其实就比其它动物高了那么一根筷子的高度。
但是人却生造出各种衡量方法来证明自己有多么不同。
自我意识、智商、感情、自由意志、正义、真理……

就像画一张柱状图,明明49.9和50.0只有0.1的差距
但是你如果把纵坐标下限设为49.89,上限设为50.01,两根柱子的落差看上去就比悬崖还大了。
miyano1 - 2010/3/18 17:00:00
淡定淡定啊。。。工作的话最好是能做文案工作,尽量避免去监狱吧(好心提醒。。。
还有,那毕竟是电影里出现的,真实世界中发生这种事的几率是很小的。。。。。。。
P.S.
大逃杀看完之后我竟然被治愈了。。。。。好吧,我hx了。。。。。
laputachen - 2010/3/18 17:15:00
嗯,人固然有生物性受环境影响的一面,但现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声音还是说行为是人与环境错综复杂的互相作用结果……

嗯,我来练习一下翻译附件中那文章的结论……

Looking at these dynamics, it is true that evil can become normal and indeed normative in groups and hence can end up appearing banal.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norms and of their appeal is a long and intricate process. This process—the normalization of evil—is far from banal. Our theories of it should no longer be either.


正如(本文中阐述的)三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关系所示,邪恶(的行为)确实能够(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成为(看似)正常(的行为),成为一个群体的规范,从而使得(这些邪恶的行为)显得平凡(如同陈词滥调般不让人觉得新鲜)。但是,这些(邪恶)的行为规范从形成,到变得(对社会群体)有感染力,是一个漫长而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邪恶(行为)正常化的过程,远远不是那么平凡(那么自然而容易)。我们对其的理论解释不应该仅停留在一个视角。(即文中提到的的人格类型和社会环境视角)(而应该关注人格与社会环境的动态关系)
wdx04 - 2010/3/18 18:22:00
没看过《死亡实验》,但从网上了解的一些资料看,我感觉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人类智慧的平均水平,但有些疑问:
1.据说这个实验是禁止暴力的,但没有暴力怎么会出现两人惨死,多人受伤的惨剧(难道是翻译错误)?
2.由于有为追求实验效果而刻意挑起事端的“囚犯”的存在,实验者并没有作为“一群普通人”的参考意义,实验的结论是无效的。
也许,在现实的监狱中,上面两条都不再成为疑点(狱卒可随意使用暴力,而许多囚犯也不再是“普通人”),很可能会出现和影片很相似的情况,但他们不能代表整个人类。
只是说,如果LZ将来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而又不想和其他人同流合污,还是需要很高的意志力的。
星辰之月 - 2010/3/18 18:25:00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般都摆正心态,因为不做好心理准备,那我可以天天失眠了
(惨痛经历后得出的经验,2个熊猫眼持续我一周,没脸见人了)
看外国真人恐怖电影的时候我只注意故事情节,因为这些拍电影的貌似不添油加醋就不死心。
而且这类电影基本上,就算是真实事件,很多地方都被篡改了,看得很不自然。
所以我基本上不看这类的:miffy3:
Prz - 2010/3/18 18:54:00
嗯,人固然有生物性受环境影响的一面,但现在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声音还是说行为是人与环境错综复杂的互相作用结果……
laputachen 发表于 2010/3/18 17:15:00


其实上述实验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没有什么绝对的邪恶和正义。
追寻到底,“邪恶”“正义”全都是人的理解,就像一只猫抓自己的尾巴...

-------

记得学习教育学的时候,讨论过如何衡量智慧。
最早,也是最直观的看法是,大脑的容量,于是无数人试验,最后无法确认关联;
然后,发展到大脑的勾回,N多实验,最后发现纽约出租司机的沟回貌似比爱因斯坦还多一点;
然后,进步到考试做题,IQ EQ什么的铺天盖地而来……
其间,基因技术发展,于是开始怀疑基因决定智力,于是出现了米国史上黑暗的一幕——所谓优生计划(Eugenics),即对弱智甚至怀疑弱智的人秘密实施绝育手术……

当然,除了主流声音,还有一些小众化的标准,比如身高、肤色——萨克森人(北欧白人)普遍高大,于是就认为亚洲人种矮小和非洲人种肤色黑就是低智商的表现;当然我还顺便贡献了一下中国近代本土的标准——白人体毛多被认为是野蛮人,教室哗然... (为什么说到前面的错误观念的时候不哗然呢... :D)

其实,这完全就是无聊。为什么,所谓智力,其实就是评价一个人对某一种外界状态的反应。某些反应有利,某些反应不利,那么做出有利反应更多的,就被认为是更聪明的。但是问题是,外界状态千差万别,那么也就意味着评价标准也千差万别。以至于找不到所有标准的共同点——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定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星野崎 - 2010/3/19 6:44:00
监狱里自然有监狱的规则,遵循规则就不会有麻烦不再有人受苦,电影毕竟还是有夸大的成分。
wdx04 - 2010/3/19 19:28:00
其实上述实验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没有什么绝对的邪恶和正义。
追寻到底,“邪恶”“正义”全都是人的理解,就像一只猫抓自己的尾巴...
Prz 发表于 2010/3/18 18:54:00[url=http://keyfc.net/bbs/showtopic-37309-3.aspx#545555]

“没有绝对的邪恶和正义”好像不需要靠这种实验来证明吧。
-------
IQ测试是目前比较靠谱的一种衡量智力的办法了,不过我见过的IQ测试题普遍都是客观题,而且只偏重于智力的某一方面,个人认为应改为以主观题(例如平面几何证明题)为主,更重视思维过程。当然,不管怎么说,智力测试的结果仅供参考,它不是预言一个人在千差万别的外界环境中的命运。


监狱里自然有监狱的规则,遵循规则就不会有麻烦不再有人受苦,电影毕竟还是有夸大的成分。
星野崎 发表于 2010/3/19 6:44:00

规则之外还有潜规则,监狱也不例外,而且最可怕的就是他不遵守规则你(一个囚犯)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看得我都有阴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