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意义在于,一些过去品味不到的味道,只有在经历过后才能尝到。
如同曾经的初一课文《小桔灯》,之所以被选进当时的课文,估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尾一段提到主人公的父亲是共产党员,而并不是仅仅因为文笔或故事。于是,这篇本清新温暖的文章,无奈的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被赋予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意义,如“反映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人民对光明的渴望”。而这样的意义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实在是过于缥缈而深沉,以至于只能对那无穷无尽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产生反感。我不相信写出这种故事的作者冰心是为了歌颂共产党,也不相信她写作时能有意识的给文章赋予那么多的意义,但只有在这么多年后,远离了语文考试,才能在深夜中重新体会到文中剥离了时代烙印和意识形态的感动。
这样的感觉,也使我回忆起Studio Ego汉化组红茶魔术师的恶搞文《苍月中的阶级斗争》。此文反其道而行之,将一部纯粹的Galgame赋予一堆阶级斗争的色彩,用以纪念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而此文的深层灵感,可能也同样来自于我们这一代对当时教学总是不停灌输意识形态的不满:
http://www.jgames.net/viewtopic.asp?fid=1812&tid=124660《小桔灯》原文: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反反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 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 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暗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定!”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泪水在我眼中打转……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 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写作于1957年1月3日 |
早熟的萝莉,悲剧的家庭,阴冷的黑夜,温暖的小桔灯,或许今天仍然可以改造一个不错的Galgame剧本,或许还有些《水仙》的感觉……
转一篇评论:
拾起童年的小桔灯 作者:李一粟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冰心的《小桔灯》从语文课文里删除了,看到这一则消息让我很讶异,我们童年时代 “文化大革命”已进入尾声,应该说,“文革”对我们三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浸染还不深,我最大的感受是,那时的课外读物少得可怜。从小到大语文课文虽然不是都精彩,虽然很多的课文已经从记忆中消失了,但是其中很多经典的文章却是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而且很多名句都能信手拈来,琅琅上口。特别是在我读初中时,课文中陆续出现了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真如那句广告词“世界有你更精彩”……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依旧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文字。很多的真善美从课文的书香中跃然眼前,让人沉思。
《小桔灯》就是其中的一篇。月凉如水的夜晚,我再次从家中书架上翻出《冰心文集》,将《小桔灯》捧在手中,慢慢地仔细地阅读,心头,尽是童年的温馨……随着冰心的脚步、视野走进那个大黄果树下的破陋小屋中,看到那个用灵巧小手制作小桔灯的女孩。“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通过这段话,使得那盏实在照不了多远的小桔灯,在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映照下光华四射,驱散了黑暗。多朴实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叙述的故事有着很浓的时代印记,但是它所要阐述的哲理是永远不变的:黑夜中那点微光的作用,不是用来照路的,是用来给夜行者以温暖、希望、温馨的关怀的,是陪伴夜行者的精神朋友。这种光对于一个逆境、困惑之人来说,力量是无穷的。它的存在与否,也许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之路。小桔灯,她温暖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童年。
人到三十,八方风雨都向你袭来,烦了累了,便忍不住地回忆起那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可是花落了可以再开,燕子去了可以再来,而我们那一去不再的年少时光呢?
在这个月凉如水、灯暖如桔的秋夜,重温小桔灯的故事,也重度自己的童年时光,是一种慰藉,是一次感动,更是一次对心灵的净化。
冰心,我们童年的摇篮,《小桔灯》,摇篮里一支芬芳的花。不管她是否从课文中删去,她给与我及我们这一代人的感动是永远无法从脑海中删去的。 |
再转一篇常见的语文课教案,让各位重新体验到这样一篇好文是如何被语文课毁掉的:
小桔灯(教案)
[教学目的]
1 .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品格;
2 .学会恰当地使用修饰词语;
3 .进行复述训练。
[教学过程]
根据“我”与小姑娘交往的经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初遇小姑娘、探望小姑娘和离开小姑娘。
一、讲读“初遇’部分,着重理解修饰语的作用。
《小桔灯》写于1957年,它回忆了十几年前的往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重庆。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是一个特殊的地点,想一想,特殊性表现在哪里?(1945年,正是国民党白色恐怖笼罩的时候,重庆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国民党特务正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文章巧妙地暗示了这一背景。)
在一个乡公所的楼上,“我”与小姑娘相遇了,文章先描写了小姑娘的外貌。哪些词语体现出小姑娘的外貌特点?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文中分别用“瘦瘦”、“苍白”、“发紫”、“短”、“破旧”等词语修饰小姑娘的脸、嘴唇、头发及衣裤,这些描写暗示了小姑娘饥寒交迫的生活处境。)
看着小姑娘打电话的一系列举动,“我”对小姑娘产生了一种同情心理,并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去探望小姑娘及她生病的母亲。
〔提示:讲“初遇”一段,教师可着重抓住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的文字,体会修饰语的作用。〕
二、学习“探望”部分,理解“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我轻轻地扣着板门……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教师提问: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可分为两层:一写小姑娘接待“我”,二写她为“我”送行。)
进到小姑娘的家,作者先写了她家的陈设。注意:作者反复使用了一个“小”字,如“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这个“小”字说明什么?(说明小姑娘的家十分简陋,一贫如洗。)
家境如此清贫,而妈妈的病又是这样严重(“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小姑娘的表现如何?请找出关键语句分析。
a.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安慰”一词体现出小姑娘在困难面前很镇定。
b.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笑”这个词体现出小姑娘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年夜饭”让人想起这是除夕之夜,正是小孩儿放鞭炮、吃团圆饭的时候。小姑娘却在又小又黑的房子里陪伴着病危的母亲,没有欢笑,没有温暖,而她却“笑”对困难,这不得不让人对她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指名,朗读课文:炉火的微火渐渐地暗了下去……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教师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送行”部分。
①从人物言行看人物性格。
“小姑娘”为“我”送行时,哪些动作和语言最能体现她的性格特点?(文章运用“拿”、“穿”、“挑”、“点”、“递”等动词生动地描述了“小姑娘”制灯的经过,她的这些动作,体现她处事镇定的性格。“小姑娘”与“我”话别时所说的话也很能反映她乐观的性格。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句,说明“小姑娘”坚信妈妈的病会好起来;“我们大家也都好了”则说明“小姑娘”对未来生活怀着美好的憧憬。)
②理解“写灯”与“写人”的关系。
在“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一句中,作者先讲小桔灯的光是“朦胧”的,后面又说“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样前后矛盾吗?(“朦胧”是对“小桔灯”灯光的实写,而“光明”是指“我”受到“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鼓舞,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小桔灯在“黑暗”的山路上闪着“朦胧”的光,同样,“小姑娘”的形象在“革命胜利的前夜”闪着“桔红”的光。作者以“灯”写“人”,“灯”与“人”交相辉映。)
③比较人物形象,加深认识。
“小姑娘”与《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年龄相近,他们的性格有哪些不同?原因是什么?(“小姑娘”生活在中国40年代的山城重庆,父亲王春林是个地下党员。“小姑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因此,她“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与特殊时代和特殊家庭分不开。小弗郎士由一个顽皮厌学的孩子变为一个懂事、好学、爱国的孩子,也与“最后一课”的情景分不开,与阿尔萨斯人即将成为“亡国奴”的大背景分不开。可见,刻画人物性格时,作者必须注重对人物的生活环境的描述,离开了成长的环境,人物形象就会失去真实感,就会显得很单薄。)
〔提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得起”和“撒得开”。所谓“提得起”,是指教师善于抓住重点、难点,以精要的问题提挈课堂教学。上述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分析人物言行,理解人物性格,然后扣住“朦胧”与“光明”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桔灯”对表现“小姑娘”性格所起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而集中。所谓“撒得开”,是指教师能够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思维活动面,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上述环节中,教师巧妙地将“小姑娘”和小弗郎士两个形象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辨析,使他们懂得人物性格形成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
三、略讲第三部分(“离开小姑娘”),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三个问题:
1.王春林是“小姑娘”的爸爸,他给那些“被当作共产党抓走”的学生送信,以后也“失踪”了,这些内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它暗示了什么?(这些内容是以侧面描写的形式表现的,它暗示当时的重庆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正疯狂地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侧面描写的作用在于突出“小姑娘”成长的家庭环境,同时以当时的恐怖气氛反衬出“小姑娘”的镇定、勇敢和乐观。)
2.文章结尾写道:“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这个句子中,“好”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前一个“好”的含义是病好了,后一“好”的含义是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对“小姑娘”怎样的感情?(深切的思念之情。)
〔说明:第三部分以侧面描写的形式暗示了“小姑娘”父亲王春林的身份,这使读者找到了“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尾一句则“说明这个小姑娘乐观和信心,在12年之后,早已得到了证实。”(作者语)〕 |
再转一篇重温当时的孩子们是如何写文章评论:
对《小桔灯》的评价
课文以小桔灯为线索,通过对小姑娘的回忆和她的一家在旧社会的艰难处境的记叙,赞扬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反映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人民对光明的渴望。
《小桔灯》是一篇记叙文。叙述文往往要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时间:“十二年前”黑暗的旧社会;地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庆;环境:“越发阴沉的天气”,“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很小很阴的屋子……”时间,地点,环境都渲染了旧社会黑暗阴沉,有力的拱托了象征光明与希望的小桔灯。
小桔灯是贯穿这篇散文的一根红线。课文把小姑娘剥桔皮、构桔瓤,做桔灯,点桔灯,送桔灯者一个个情节与前面“我”买桔,送桔等细节贯通起来,突出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课文题为《小桔灯》,实写小姑娘。尤其是小姑娘送小桔灯给“我”这一段,是画龙点睛之笔,描绘出一个充满希望、渴望光明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点出了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小桔灯虽然只有廋弱的桔黄色的光,但它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它在黑暗的环境里显得分外明亮。小姑娘的化身,是她追求光明的象征。
本文说明了要学习小姑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勇敢、乐观的品质,感受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坚定、勇敢地对待生活,对前景乐观的高尚情操。
初一4班 史麦克
编者的话:
说来让人不信,原先小作者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不规定文字字数的作业,更是可能只完成两三句话,好像是交代任务似的。从这篇文字来看,是自己动了一番脑筋,尽管有参考借用的痕迹,但从学生角度来说,确是经过自己认真的阅读和思考,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率和写作兴趣,是教师最大的快乐。也是学生最富意义的生命时段,将其发表,以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