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尼采」兩字高度敏感的人亂入路過:
這個中文翻譯得不太好,跟原文的意思有些差距。
如果不寫明是「尼采」說的話就没差,但寫了就最好不要引用別人「没說過」的話。
德文原文:
Wer mit Ungeheuern kämpft, mag zusehn, dass er nicht dabei zum Ungeheuer wird. 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 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 |
以下中文翻譯比較貼近原文的意思: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
可以看出,原文的意思没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它只不過是一個勸告。
人與怪物戰鬥,的確是有變成怪物的可能性,但這是可以透過「小心」來降低風險。
而尼采說的這一番話,也跟「歷史」没有太大關係,他說的是關於「哲學思考」的那一方面。
對「没有終極答案」的哲學來說,是一種很容易令人想到「發瘋」的東西。
一般人當然會很容易放棄,但如果太執著,像尼采那樣最後要被關進精神病院,也不出奇。
尼采即使身為「作出提醒的人」,也落得這樣的下場,無疑大幅增加了這句話的說服力。
另外,說一些與本帖子完全無關,只要我每次看到「尼采」兩字都會想起的東西:
尼采,西方歷史裡「反基督」的頭號人物,卻很少人知道,他原本是一個很虔誠的基督徒。
出身於基督教家庭,父親更是一名牧師,在大學時修讀「神學」,本來也立志「繼承父業」。
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他為「反基督」而背棄了多少,又是什麼值得他這樣選擇。
因為想令他人取得真正的幸福,而成為千古罪人。宣告「上帝已死」的他,卻又比誰都更愛上帝。
這種戲劇性的「命運」,彷如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故事,卻又在現實世界裡真實地上演過。
曾經看過有人如此評論尼采:「早了數百年出生的天才」,我對這樣的評價還是覺得:「太樂觀了!」
晚了二百年的現在,能夠理解尼采的人又有多少?而基督恐怕也會活到人類滅亡的那一天。
而莊子更是早了二千年多出生的人,像這樣的人,相信再過幾千年,也一樣無法成為「大眾的標準」。
或許,大眾有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自己的幸福,像尼采這種「積極行善」的態度是否太「多此一舉」呢?
像莊子那樣獨善其身才是「更聰明的做法」也說不定,但正是尼采的這種勇氣,讓人永遠都無法忘記他。
引用夢美的話:「請不要將天堂分開」,上帝請把反基督的尼采也放進天堂,好讓他可以繼續煩煩基督徒吧。